(接上期)

昨天发表了一篇关于商代玉器玉贵人的解读,今天延续昨天的思路,跟大家解读一下商代另一个重要的玉器品种,商代晚期的玉质人物圆雕,这种造型也是装饰器中的重要的一个器型,为历代古玉收藏家所重视。

从老一代收藏古玉的藏家言谈话语中可知,这一类题材在商代玉器中占有的比例略少,而市场上可见的流传于民间的商代玉人物总量也不是很多,几十年前时有一件,个人也曾收藏过一件,但是至今也未弄懂其造型和意义。


根据国内外近十余年的古董玉器拍卖,商代玉器圆雕人物交易大概不超过10件,这种交易现象也说明了三种可能:

第一是从商业流通的角度看,现在很多的收藏或投资高古玉的人,看不懂商代玉雕人物,不了解这种藏品本身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

第二是收藏与投资高古玉的人不敢涉足圆雕玉人这一领域,尽管从圆雕玉人物的表面上具备了商代雕琢工艺的鉴定特征,但在这几年赝品充肆的市场仿古造假影响下,购买那些被市场认可的物品更保险,不想花钱捧着这块不知生熟的热山芋。

第三就是误将商代玉人物划归到其他制作时代中,使得这一时代的圆雕玉人物交易数据出现真空。例如很多商代的玉人,在一些书籍和资料中也会标注为更早时期的玉人作品,下面这件玉人就被标注为“龙山文化”,因为是在商代墓葬中出土,这种早期文化的遗存并非妄自推测,妇好墓中就有很多属于石家河和红山文化的器物。

其实,辨识商代的玉人物,首先要从工艺特征上观察,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玉器雕琢的外形工艺特征以外,看看细节的信息流露中寻找鉴定的依据。

基于以上的理论,我们根据目前可以见到的实物中,总结出来的商代玉人物的造型设计有片状与圆雕两种。

一、商代时期片状玉人物造型的鉴定细节

片雕状人物在商代玉器中,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其作品的主体并不是人物,所以,换一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人物纹”。

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商代片雕中用人物作为主要纹饰的玉件,一般都是用于装饰的片状佩饰玉器,在商代这种片状人物纹佩玉中,很少有浮雕工艺出现,多是用双阴线勾成轮廓,有些夹杂着使用“撤”的方法,以使其图案线条厚实而醒目。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非常重要,在我以前的一个专栏里面专门系统地介绍过,但是那篇文字是介绍了商代眼睛的雕琢方法,这次仅针对人物的眼睛,再重复提醒一下,商代玉人眼睛的形状是商代琢玉重要的鉴定特征,片状玉人物的眼睛形状有三种:

1、“臣”字型眼。这是商代玉器人物的典型眼睛造型。

“臣”字是甲骨文中“臣”字的写法,只是有90度的方向变化。这种写法也代表着一种臣服,是奴隶的象征,

商甲骨文”臣”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人物纹佩,峨冠下双阴线雕有一只“臣”字眼,比较典型。

商玉器”臣“字眼型

2、椭圆型眼。需要注意的一点,这是用双阴线碾琢的形状,与空心钻的加工效果不同。这种椭圆形眼睛多在片状人物纹上出现,圆雕人物一般不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晚期黄玉鹰攫人首佩,双阴线雕出枣核形双眼。

这个眼型数量不多,属于是商代玉人物的非主流眼形,但实物中的确存在这种样式。

3、似方似圆型眼。这种眼型很明显是上面“臣”眼型的一种简化或变形。这种眼睛的眼眶是以双阴线勾出,左上与右下两个眼角近圆,另两个眼角近方,与周代金文中的“女”字相近似,中间往往有一短阴线算作瞳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玉佩,冠下人物的眼睛就是典型的这种眼型。

作为佩饰的人物纹,基本上都有峨冠,占整个佩体的三分之一强。人物的身体没有解剖结构线,多数比较抽象,搞不清究竟线条图案代表什么意思。

二、商代时期圆雕玉人物眼睛鉴定细节

商代的圆雕玉人物是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种玉造型,与其他任何时代的风格都不一样,即使是宋代或清代的仿古作品,也完全不具备这种高古的气韵。

因此,一旦捅破了这张纸,就会大彻大悟,了解古人的“神韵”精髓,对这样的物品就会熟能生巧,总体而言,这种玉人物的鉴别难度相对较小。

商代圆雕玉人物的造型特征有这样几点:

1、圆雕人物的眼睛主要以“臣”字眼为主,偶见椭圆眼型。“臣”字的直边为上眼帘,中间眼珠大而突出。

2、鼻翼肥大,鼻梁下塌。

3、绝大多数为跽坐之形。双臂前置在膝盖上,后面骨部与脚后跟相连,形成一个近似于直角三角形的坐姿角度,与商周时期的金文中“母”字形状相近。

4、头发与衣着形状不能以一言以蔽之,各具特点。

5、纵向尺寸在6-9厘米左右。

前面已经说了,商代的玉人物是历代高古玉收藏家的重点收藏对象,在市肆流传交易的,一般都是熟坑器。

商代的熟坑,其感觉与战国两汉熟坑玉器完全不同,玉件本身所有的各种沁色,与深沉醇厚的外包浆,都能形成一种独有的时代品貌。

在鉴定中,上面讲的那些特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读者真正商代玉人物作品的读者,最高的品读境界是与古人神交,从感觉上来判断真伪。

这种感觉来自于你对商代玉器标准器的熟悉程度,还有你对商代文化的了解程度。

上面我们用金文的字形来对读商代的人物,真的,当你对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时。下图甲骨文中的目字就很形象了,同样的道理,作为象形文字影响的纹饰图案,你看到真正的商代跪姿玉雕人物,会感到十分的熟悉和亲切。

如果你对这个阶段甲骨文有所了解的话,也就会明白文化是基础,鉴定只不过是在文化基础上对器物的细节熟悉和解读的一个过程而已。如果是收藏高古玉,特别是以商周为主题的玉器时,千万不能说对甲骨文一无所知,等你对这个阶段出现的文明符号了如指掌时,那些仿制的玉器可能就是你看起来再熟悉不过的班门弄斧的简陋作品了,

用这种法外之法来辅助鉴定,也是每一个玉器收藏爱好者必须提升自我修养的一个必要过程。